檢視 魚藻 的原始碼
←
魚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引經據典/內容頂部}} '''小雅·魚藻'''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 頒(音平):頭大的樣子。 * 豈(音凱)樂:歡樂。 * 莘(音身):長貌。 * 蒲:香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長而尖,可以編席,根莖可食。 * 那(音挪):安閑貌。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這首詩贊頌武王飲酒的平和安樂,有頌古諷今之意。《毛詩序》以爲“刺幽王也。言萬物失其性,王居鎬京,將不能以自樂,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顯然是以用爲意,于詩本文無稽。《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爲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魚在哪兒在水藻,肥肥大大頭兒擺。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自在。 魚在哪兒在水藻,悠悠長長尾巴搖。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逍遙。 魚在哪兒在水藻,貼著蒲草多安詳。王在哪兒在京鎬,所居安樂好地方。 誦讀詩文,樸實中寓新奇,無論是語言技巧還是結構方式甚或是總體風格都與民謠相近,陳子展以爲“全篇以問答爲之,自問自答,口講指畫,頗似民謠風格”(《詩經直解》),可謂貼切之論。以此反觀詩原文,那種根植于民間的新鮮活潑和搖曳多姿的詩風在雅詩中獨顯風韻。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兩句以“魚在在藻”起興,出語奇掘。壹句四字而“在”字兩見,頗具特點,對它的理解是正確诠釋全詩的關鍵。若以冬烘之論視之,以爲是湊足音節之舉,不但在用法上顯得笨拙,而且不合《詩經》語體。吳闿生《詩義會通》將“魚在在藻”釋爲“魚何在,在乎藻”,這樣兩個“在”字實爲自問自答,全詩節奏以此爲基調,歡快跳躍,收放有致。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對魚的形態描寫,酷似現代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依于其蒲”則是魚在藻中搖頭擺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並提,由特寫至全景,構成了壹組極具情節性和象征意味的魚藻情趣圖。而詩的每章後兩句則是寫王,“王在在鎬”、“飲酒樂豈”,形式上只是語序顛倒,實則暗含活動順序和因果。春秋時代,酒是富足後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歡樂的象征。若無“豈樂”的心緒怎麽會去“飲酒”呢?而在酒過三巡之後,那歡樂的氣氛在酒香彌漫中顯得更爲濃烈。宴飲之景、歡樂之情躍然紙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對大王居所的無限贊歎,也是對前兩章因果關系上的照應。從視覺效果上看,也正是點和面、局部和全景的關系,與觀魚的空間轉換壹致,這樣整首詩比興和鋪排和諧無間,渾然壹體。 通觀全詩,“魚”和“王”,“藻”和“鎬”在意象和結構上嚴格對應,起興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則了無新意。先賢以爲此詩“以在藻依蒲爲魚之得所,興武王之時民亦得所”(鄭箋)。雖然武王之說無以確證,但此說爲我們揭示了魚藻的另壹層映射關系。詩人歌詠魚得其所之樂,實則借喻百姓安居樂業的和諧氣氛。正是有了這壹層借喻關系,全詩在歡快熱烈的語言中充分展現了君民同樂的主題。因此,從形式和內容結合的完美程度來考察,這首詩在雅詩中是較優秀之作。 {{引經據典/內容底部}}
返回至
魚藻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