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驷驖 的原始碼
←
驷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引經據典/內容頂部}} '''國風·秦風·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從公于狩。 奉時辰牡,辰牡孔碩。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遊于北園,四馬既閑。輶車鸾镳,載猃歇驕。 * 驷:四馬。驖(tiě):毛色似鐵的好馬。 * 阜:肥碩。 * 辔:馬缰。四馬應有八條缰繩,由于中間兩匹馬的內側兩條辔繩系在禦者前面的車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 媚子:親信、寵愛的人。 * 狩:冬獵。古代帝王打獵,四季各有專稱。《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 奉:獵人驅趕野獸以供射獵。時:“是”的假借,這個。辰:母鹿。牡:公獸,古代祭祀皆用公獸。 * 碩:肥大。 * 左之:從左面射它。 * 舍:放、發。拔:箭的尾部。放開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彈出。 * 北園:秦君狩獵憩息的園囿。 * 閑:通閑,熟練。 * 輶(yóu):用于驅趕堵截野獸的輕便車。鸾:通“銮”,鈴。镳(biāo):馬銜鐵。 * 猃(xiǎn):長嘴的獵狗。歇驕:短嘴的獵狗。 這是壹首描寫秦襄公田獵盛況的詩,反映了當時秦國的強大。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敘事取景高度濃縮,突出典型場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現力的瞬間和細節,具有很高的藝術概括力。 四匹黑駿馬並排嘶鳴高昂,秦公閑熟地收放六條絲缰。那些最得寵信的臣仆衛隊,跟隨他們的君王狩獵圍場。 圍場小吏放出應時的公鹿,只見鹿群是那樣肥大美好。秦公興奮地呼喊左轉包抄,他搭弓放箭獵物應弦而倒! 打獵盡興後拐到北園遊玩,那四匹馬兒此刻盡享悠閑。車兒輕輕轉啊鸾鈴叮當響,車裏載著有功勞的小獵犬。 狩獵曆來作爲君王講武的壹個組成部分。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被周王始封爲諸侯,後又逐犬戎,遂有周西都岐、豐八百裏之地,爲秦國日益強盛奠定基礎,其武略自有值得稱道處。 古代帝王狩獵場面極其宏偉,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都極盡鋪敘描摹之能事,對此作了生動反映。從揚雄《長楊賦》中“今年獵長楊,……羅千乘于林莽,列萬騎于山嵎”也可窺見其規模之壹斑。而《秦風·驷驖》之妙卻全在以簡馭繁,以少勝多,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寫盡狩獵全過程,卻同樣使人覺得威武雄壯,韻味無窮。 首章寫將獵。取景從四匹高頭大馬切入,嚴整肅穆,蓄勢待發,充滿凝重的力度感。四馬端端正正站著,只待壹聲令下,便拔蹄飛馳。鏡頭接著由馬轉移至控制著六根馬缰繩的人。“六辔在手”,顯得那樣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充滿自信。這是趕車人,也即下句所謂的“媚子”之壹,即秦襄公的寵臣。他還不是主角,只是“從公于狩”的壹個陪襯。真正發號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帶領壹大批“媚子”,大規模出獵。此章雖只撷取壹輛狩獵車的情景,而聲勢浩大又紀律嚴明的場面已可聯想得之。馭馬與馭天下,其理壹貫,如後世白居易《授韋貫之工部尚書制》所雲:“善禦者,齊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過層層反襯,暗寫秦襄公治軍治國有方。 次章寫正獵。管山林苑囿的狩獵官,接到開獵的命令後,急忙打開牢圈樊籠,將壹群群養得肥肥的專供王家狩獵作靶子用的時令獸驅出,于是乎轟轟烈烈的圍獵場面就自然映現在讀者腦海。這雖然只是個鋪墊,但角度很巧妙,令人從被獵對象想像狩獵盛況,避實就虛,別具壹格。至于爲什麽單單驅出“牡”獸,那是因爲當時祭祀用的犧牲以牡爲貴,不用牝獸。在紛纭的圍場中,詩作的鏡頭緊緊跟隨著秦襄公,只見他咬喝壹聲:“射左邊的那壹只!”果然那肥獸應弦而倒。這足見秦襄公武藝不俗。當然,他狩獵的對象只是馴養的野獸,這與《鄭風·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點虛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讓他真正到深山老林與虎豹猛獸直接較量,那是不現實的。因此,此詩的描寫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詩只舉秦襄公壹隅,可謂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壹片空白,讓讀者去自行想像補充。對于秦襄公,也只是攝取了壹個刹那間的特寫鏡頭,而略去其他枝節,敘事中有描寫,筆法老練簡潔。 末章寫獵後。獵後情景可寫的很多,如獵物的豐盛,獵者的欣悅等,但都未免落入尋常窠臼。此詩的獵後視角獨特,大有王者風範。詩寫獵後即遊于“北園”,按常理推測那北園與獵場應該是相通連同在壹區的,並非要繞道另去壹處遊息。故首句既是場景的轉換,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廣大,也是氛圍的轉折,由張而弛。壹個“遊”字意脈直貫篇末。前“狩”後“遊”,互爲補充,整個過程相當完整。次句又著眼于“驷驖”,與首章相呼應,而神態則迥異,此處的驷驖不再是筋脈怒張,高度緊張,而是馬蹄得得,輕松悠閑。壹個“閑”字語意雙關,馬是如此,人也如此。後兩句又對“閑”字著意渲染。輶車是壹種輕便車。《周禮·校人》:“田獵則帥驅逆之車。”驅逆之車即是輶車,其作用在于圍驅獵物,供獵者縮小包圍。獵後的輶車已不用急駛飛趕,因而馬嚼上鈴兒叮當,聲韻悠揚,從聽覺上給人悠閑愉悅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寫,那些獵時奮勇追捕獵物的各種獵狗都乘在輶車上休其足力。這壹寵物受寵的鏡頭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尋繹,將先前的緊張與現時的休閑形成鮮明對照,使末章的“閑”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全詩敘事取景高度濃縮,突出典型場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現力的瞬間和細節,因而雖只窺豹壹斑,卻能使人想見全豹,其藝術概括力很值得借鑒。《詩經》中寫狩獵的名篇有二,即《鄭風·大叔于田》與此篇,前者反複鋪張,以繁見長,後者精要簡約,以簡著稱,而這恰恰代表了中國文學的兩大傳統手法。 {{引經據典/內容底部}}
返回至
驷驖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