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維清 的原始碼
←
維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引經據典/內容頂部}} '''周頌·維清''' 維清緝熙, 文王之典。 肇禋, 迄用有成, 維周之祯。 * 維:語助詞。 * 典:法。 * 肇(zhào):開始。禋(yīn):祭天。 * 迄:至。 * 祯:吉祥。 這是壹首在祭祀儀式現場所誦唱的歌。此詩是周成王歌頌周文王之德的。而文王之德,就是正確地描述出了上天的運行規律,從而破除了殷商朝的“宿命論”。從文王始,祭祀的權力也從商纣王轉到諸侯君主手裏,人們再也不必只是在商王祭祀時參與配祭。人們能夠自己舉行祭祀儀式,表明了人們渴望自由的思想,渴望自己能夠自由地向上天祈福。這在使用宗主神嚴密統治的古代是壹件極大的事情。全詩壹章,共五句,篇幅短小而意旨深遠。 我周政教清又明, 文王典章指路燈。 偉功開始于西土, 最終基業開創成。 這是周家的祥祯。 此詩是周成王歌頌周文王之德的。據《禮記·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載:“子曰:‘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按《毛詩序》雲:“《維清》,奏象舞也。”鄭箋雲:“《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武王制焉。”蔡邕《獨斷》雲:“《維清》壹章五句,奏《象武(武、舞古通)》之所歌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雲:“武王受命作《象樂》,繼文以奉天。”漢儒之說如此。清陳奂《詩毛氏傳疏》考雲:“《象》,文王樂,象文王之武功曰《象》,象武王之武功曰《武》。《象》有舞,故雲《象舞》。……胡承拱《(毛詩)後箋》雲:‘鄭謂武王所制者,武王之作象舞,其時似但有舞耳。考古人制樂,聲容固宜兼備,然亦有徒歌徒舞者,《三百篇》皆可歌,不必皆有舞。則武王制象舞時,殆未必有詩。成王、周公乃作《維清》以爲《象舞》之節,歌以奏之。’案胡氏說詩周公作,是矣。襄二十九年《左傳》,吳公子劄觀周樂,見舞《象》箾《南》籥者,……此《象》謂舞,不謂詩也。《禮記·文王世子、明堂位、祭統、仲尼燕居》,皆言下管《象》,……此《象》謂詩,不謂舞也。制《象舞》在武王時,周公乃作《維清》,以節下管之樂,故《維清》亦名《象》。”據此,可知《周頌·維清》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 它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通過模仿(所謂“象”)其外在的征戰姿態來表現其內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頌》之詩,稱揚文王多以文德,贊美其武功,那就顯得意義非同壹般了。 詩首句感歎當時天下清平光明,無敗亂穢濁之政,次句道出這壹局面的形成,正是因爲文王有征伐的良法。據《尚書大傳》等記載,文王七年五伐,擊破或消滅了邘、密須、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纣的枝黨,爲武王克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對“文王之典”無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鄭箋解爲:“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討伐纣的枝黨(如崇國)以削弱其勢力。鄭說有《尚書中候》、《春秋繁露》等書證,“肇禋”即始創出師祭天之典,自確鑿無疑。《大雅·皇矣》敘文王伐崇,有“是類是祃”之句,“類”是出師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與此篇的“肇禋”也是壹回事,可以彼此互證。最後兩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鄭箋);又以“用”字帶出用文王之法,暗應“文王之典”。“維周之祯”則與第壹句“維清緝熙”首尾呼應,用虛字“維”引出贊歎感慨之辭,再次強調“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這樣的文字處理,未必是刻意爲之,而在結構上自有回環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詩經補注》謂其“辭彌少而意旨極深遠”,對此詩小而巧的結構卻有著較大的語義容量深有會心。 這樣的壹首古詩,因其內容感情距當代讀者的生活過于遙遠,在接受過程中要産生審美快感,是比較困難的,但通過上文的分析,當能使讀者對此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如果此詩的樂舞能夠複原,那麽,欣賞這壹武舞,觀看壹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師的舞蹈家表演攻戰之狀,感受壹下其武烈精神,應是壹大藝術享受。 {{引經據典/內容底部}}
返回至
維清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