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經濟統計/企業統計資料品質問題癥結何在 的原始碼
←
經濟統計/企業統計資料品質問題癥結何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經濟統計/內容頂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企業上報資料品質有了更高要求。從統計資料品質的客觀性看,僅僅滿足於資料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全面性還不夠,還應包括統計資料對上級部門和本單位管理需求的滿足程度,也就是資料的適用性。因此,必須從其客觀性和適用性兩個方面綜合起來考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中存在的資料品質問題。這樣,既有利於國家,也最終有益於企業本身的發展。 企業上報資料品質問題的癥結及表現 一是利益驅動下形成的明知故犯造成統計資料不實。目前我國的企業統計工作中仍存在個別故意的統計違法行為。有的人靠“數字出政績”,故意虛報統計資料;有的人為逃避納稅或少繳各種社會保險,人為地干擾統計數位,造成統計數位不實。這些違法行為對統計資料品質的影響和危害十分嚴重。 二是基層統計資料的可銜接性差。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歸口管理,分別報送”的統計管理體制,企業不同部門習慣於按照各自的理解報送統計資料。由於不同部門對指標涵義、統計口徑理解不同,彼此之間又缺乏溝通和資料核對,造成同一統計指標或相關聯的指標數出多門,資料可銜接性差。如一些用工人數指標、能源消耗指標在專業管理部門往往有更多的口徑細分,對上級部門有統一的填報要求。而綜合統計部門報表中的這些指標解釋則比較簡略。由專業部門報送的統計資料和綜合部門報送的統計資料常出現不一致的地方。 三是在統計核算中出現技術性差錯。從主觀願望看絕大多數統計員都想把工作做好,但受人們的認識能力、工作方法、統計制度和企業環境等客觀因素限制,造成統計資訊與實際經濟運行過程表現脫節的現象。在報送時間上有的報表要的時間過早,財務的資料還無法提供,統計人員做表時間超前會造成數字有誤;有的是對統計指標涵義的理解不同,漏報或虛報統計資料;還有的是在抄錄、計算、匯總和填報過程中出現筆誤,這些都會造成技術性誤差。此外,在資料整理環節,由於計算差錯、指標口徑有誤或計算公式有錯也會導致統計資料產生差錯;在資料的分析環節,由於資料的使用不當,還有可能導致錯誤的觀點和結論。 四是計量工作不完善致使資料品質誤差。企業的統計資料來源於計量和核算。計量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統計資料品質。對於化工企業來講,尤為明顯。計量設施的完善與否、計量點的選取是否恰當以及計量工具的精度適當與否、計量方法是否科學都會直接影響到不同形態物質的真實數量。計量設施的完善,是一項基礎管理工作。多數企業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尚存在不同程度的計量問題,造成資料品質誤差。 五是統計資料可解讀性差、使用不當,亦會造成資料品質誤差。統計資料公佈時,缺乏相應的指標涵義、統計口徑等描述,而使用者又對其缺乏相應的瞭解時,會造成使用不當,形成使用時的資料品質誤差。 以上五個方面的問題,既有統計法規不健全、統計執法不力的原因,也有統計體制、核算方法不完備的問題。同時,企業基礎管理不到位、統計人員素質不高、缺乏主動學習和服務的意識等,統計描述不完備,也是造成統計資料品質不高的原因。 解決企業資料品質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緊緊抓住修改後的統計法實施細則出臺之機,加大在企業中宣傳貫徹的力度。新修改的統計法實施細則,總結充實了近年來企業統計的新情況和新內容,對企業統計的權利和義務,獎勵懲處等相關條款界定更清了,操作性更強了。首先要認真組織學習細則,把握精要,使廣大企業領導和統計工作人員認真行使統計法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如實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和社會發展情況。其次,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統計執法力度。統計執法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統計部門、人員的執法和監督;二是對阻礙、報復統計部門和統計人員的相關人員或機構的執法監督和處罰,其中從重處罰授意篡改和執行篡改統計資料的行為;三是對企業的上級機關(包括政府部門、行業部門、社會組織等)制發統計調查活動的執法監督和處罰。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遵守統計法規的社會氛圍。 二是結合統計方法制度改革的新要求,規範企業統計核算指標體系,完善企業統計核算方法。現實的統計核算指標體系是由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國情國力的需要而建立的,在統計調查、核算內容上,一般是逐級細化和擴展。國家頒佈的統計核算方法相對規範,指標體系設置相對完整,但企業內部設置的統計指標問題就較多。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統計增加了很多上級調查範圍以外的內容,這些內容在部門、單位間的指標涵義、處理口徑存在差異,資料值容易隨出處而變。這樣的資料如果混入了上報資料,危害會更大。因此,企業要建立統一的統計核算框架體系,要在遵從上級核算方法的前提下,補充制訂企業統計核算方法,以保持統計核算方法的上下一致性和企業內部部門單位間的統一性。 三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加強企業基礎管理和統計人員的培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經濟普查的實踐證明,企業統計的基礎管理十分重要。但不少企業在這方面又是個弱項,故必須採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強。包括計量設施的完備、電腦硬體、軟體的配備與完善、統計機構的建立、保持統計隊伍的穩定及建立通暢的統計資訊收集管道等基礎管理工作。統計人員的配備要嚴格把關,保證品質,結合統計從業資格認定做好持證上崗工作。要堅持開展經常性的繼續教育。統計人員特別是綜合統計人員要有好的統計理論基礎、廣泛的業務知識,包括企業管理和生產工藝技術,以及管理經濟學、財會學知識和規範的統計調查、資料資料整理、資料綜合分析等技能(包括電腦應用)。要培養統計人員堅定的執法觀念、職業道德、主動服務意識和工作上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要從政治素質、技術素質、職業道德三個方面不斷提高。同時,企業應不斷激發統計人員的工作熱情,培養、提高其外部資訊收集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四是大力推進統計資訊處理技術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資料的部門差異、環節脫離等“資訊糾紛”。保證和提高企業統計資料品質,運用電子技術進行資訊處理和資料審核十分必要。首先,要充分利用電子技術實現統計資料的採集、處理工作。其次,通過建立集管理、資訊於一體的電腦軟體(管理資訊系統),實現企業管理工作與統計資訊的統一和集成。通過實施系統管理軟體,可以實現企業資訊的統一組織形式、統一編碼從而有機連接相關的管理職能和工作環節,使統計資料的採集處理與回饋于管理控制形成一體。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的企業資源計畫(ERP)管理系統就有效的起到這方面作用,保證和提高了統計資料品質。採用ERP資訊管理系統,由於其資訊平臺的作用,大量手工操作和重複操作被取代,提高了統計報表的及時性和統計資料的應用時效性;其通過源頭資料自動採集、遠端傳輸,規範資料來源,提高了資料的準確性;此外,ERP的實施通過代碼、業務流程等方面的標準化,通過對同一資料資訊的統一管理和使用統一資料庫的支撐,保證了資料的惟一性,改變了統計資料數出多門的現象。同時,由於在ERP資訊管理系統中,實現了企業的財務、物資供應和銷售等各項業務管理模組的高度集成,有效地改變了以前企業的業務、財務、庫存管理等方面各自為政、資訊封閉的狀況,實現了資訊透明、資源分享,強化了統計的資訊、諮詢和監督職能。 提高統計資料品質,是統計工作永恆的主題。統計資料品質不僅受統計工作各環節的影響,而且受到相關領導、統計人員素質以及資料獲取處理技術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統計資料品質實際上是多方面工作水準的綜合反映。在企業統計中,統計工作方法和統計手段需要不斷創新,同時,統計工作需要企業領導、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和支持。 [[Category:經濟統計]] {{經濟統計/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經濟統計/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經濟統計/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經濟統計/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經濟統計/企業統計資料品質問題癥結何在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