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百家姓名/董 的原始碼
←
百家姓名/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div class='fieldset'> == 簡要介紹 == <div class='left_column'> {{Bottom}} </div> <div class='right_column'> 【姓氏】:董 【內容】:董,相傳顓頊的己姓子孫鷚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他替帝舜馴養的幾條龍都能表演各種舞蹈,被帝舜賜以董姓,他的後代有以董為姓氏的。另外,“董”有管理的意思。在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提任“董史”,專門管理晉國的典籍史冊,他們的子孫也以董為姓氏。董仲舒,西漢哲學家,廣川(今河北棗強)人。他創立了“三綱”、“五常”體系,並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2000多年 壹、來源有三 1、出自己姓。相傳顓頊(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的己姓(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的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之後裔飂(音劉)有個兒子叫董父,相傳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今山東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為氏。春秋時,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兩個兒子在晉國任太史,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他的子孫世襲晉國史官,以官為氏,稱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為氏。相傳顓頊的孫子吳回愛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壹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兒子有叫參胡的,姓董,其後裔就以姓為氏,也稱董氏。 </div> </div> <div class='clear-both'> </div> 4、董姓由來新探 在二十壹世紀的今天,我們必須從比較客觀與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探討每個姓氏來源與發展。在談董姓由來之前,我們必須澄清在原始社會未期我中華民族先民現狀的幾個觀點首先我們要知道,炎帝、黃帝等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大首領之稱,並不是單指壹個人。炎帝部落從開始到衰亡而被黃帝部落取代大約為二千年之久,只要成為炎帝部落聯盟首領均稱為炎帝,這二千年中有許多人擔任過這個部落首領而都被稱為炎帝,黃帝的含義也是如此,正如今天不管是張市長、李市長我們都可以稱他為市長。當然這其中有幾個突出功績的炎帝、黃帝而被後人敬仰。炎帝部落是神農氏、燧人氏後裔,是個善長於用火的農耕部落,而後起的黃帝部落是以遊牧狩獵為主,二者對自然資源利用方法不同,因此炎帝部落的刀耕火種、辟地開荒的活動常引發炎黃兩部落利害沖突,最後爆發炎黃之戰,炎敗黃勝的結果使黃帝部落確立了霸主地位。第二我們可以肯定,炎黃時代我中華大地已有千千萬萬的原始人群,組成許多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因此我們認為中華各姓追源到黃帝、炎帝、蚩尤等等只是說明該姓出於此部落,極大多數不可能是黃帝或炎帝的正傳後裔。 第三我中華民族和文明起源並非壹源,而是多源,具有多元壹體的特點。每個姓氏也壹樣,大江大河源於最遠壹泉,匯納百川而成。我董姓也壹樣,從最古的壹源開始,融合各方,甚至其它民族,形成今七百三十余萬人群。如歷史上加入董姓的有匈奴、山越、氐、羌、吐蕃、高句麗、及清代滿族,因而東北多董姓。今雲南白族也有許多董姓。 因此我們撇開重黃輕炎觀念及攀龍附鳳俗套,考我董姓屬炎帝部落聯盟(而非黃帝部落聯盟)壹員——祝融部落,在貴州省關嶺縣曬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紅崖丹書’可以證明這點。祝融部落又分為己、斟、彭、妘、曹、羋六部落,後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禿,史稱祝融八姓。我董部落當時稱惠連部落,是壹支繼承祝融部落制繩存火傳統,擅長用壹種叫董的草制繩的部落,以董草為圖騰。我董姓出於己姓非黃帝部落之己姓。彼己姓是蛇圖騰,己又是自己之意,又轉為黃帝本姓姬。而我董姓屬炎帝系,是繩轉蛇、蛇轉己的己姓,兩者源流不同。 到舜帝時我部落中出了壹個叫‘父’的人,善於馴服、管理壹種叫‘龍’的動物,為帝舜豢龍有功,帝舜便把惠連部落活動區今山西聞喜壹帶確認為董部落的封地——董國,父封為豢龍氏,並以封國為姓稱為‘董父’。‘董’也從原來壹種草之意及部落圖騰轉為地名、姓氏,並賦予‘管理。督正’之意。 我董姓發祥地也稱鬷川,應是原董部落活動區山西聞喜壹帶,鬷音ZONG實為董DONG壹音之轉,而山東定陶只發現大量古曹國遺址,實是曹姓發祥地,而董部落的遺址至今還沒發現。 ‘龍’實壹種大形鱷魚也,稱灣鱷、蛟鱷,遠古黃河流域氣侯溫暖濕潤,沼澤遍地很適合鱷魚生存,以後隨氣侯變化逐漸減少滅絕,今江浙皖邊尚存壹種小形鱷魚——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揚子鱷。 二、遷徒分布 辛有的後代,世襲晉國太史之職,至春秋時,有史官董狐,居今山西臨汾翼城。晉靈公時,晉卿趙盾因避靈公殺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殺靈公。董狐認為責在趙盾,因此在史冊上寫道:"趙盾弒其君。"由於他不畏權貴,秉筆直書,舊時被譽為"良史"。董狐的裔孫董翳秦末被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在今陜西延安市延河東岸),子孫遂居隴西(今屬甘肅)。秦未,董狐另壹支十代裔孫董儒三子分遷長安關中五裏亭及開封城東小羊村,至西漢漢高祖劉邦時為十二代董安(慶元),因董氏‘族富而庶貴且顯’被朝庭統壹安排遷居廣川董家裏(今河北棗強東,今屬景縣,為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董仲舒就生於廣川,董仲舒為遷入廣川第四代。其曾孫帶領族人自廣川長途拔徒數十年,終上董誌源,把董氏後裔壹路撒在隴西臨桃壹帶,董卓為董仲舒九代孫,其後裔避難改董為童姓,在閩地有董童壹家之說。其它裔孫分徒河東(今屬山西)、定陶、河間等地,三國許多董姓名人均出於此:有董宣、董承、董和、董允、董奉、董重,有董昭、董厥、。 西漢武帝時功臣有董金吾,原為匈奴人;東漢公孫述時,牂柯(今屬貴州)大姓有董氏。此外董姓在漢代還分布於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壹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屬河南)董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即今石獅、金門始祖董思安,開運二年(945年),董思安忠於舊主退隱泉州,元至元十壹年(1274年)農歷土七月十四董思安第十四世孫董善順因避元兵騷擾從晉江青陽遷居石獅永寧沙堤村,其弟董善應則避居於金門古坑鄉,故今金門、同安、廈門、漳州、晉江、石獅董姓均為同宗。其後裔有鄭成功的嶽父董先,董先堅決支持鄭成功的抗清事業,其子董騰後追隨鄭成功收復寶島臺灣,並長期率水師駐紮澎湖。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其中浙江東陽(古稱吳寧)、肖山、富陽、浦江、臨安、安吉、紹興、杭州等地的董姓許多是從唐貞觀初遷入浙江的婺州判司董元的後裔。今江西宜黃、樂安、婺源、贛州、崇安、新幹、以及長汀、監利、華容、石首、涇縣等地的董姓是唐末入贛的董連(唐宰相董晉之後)的後裔,許多董姓名人均出於此宗,如董淳、董敦逸、董德元、董全禎、董傑、董邦達、董誥,今江西樂安流坑村(古屬廬陵)有四千余人董姓後裔聚居而稱為千古第壹村。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移居臺灣,此後,有的又徒居南洋群島及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明英宗二年(1438年),董仲舒五十壹代孫董承宣以接慰使使節高麗,未返國而歸化高麗。後又有董承宣之弟董印宣其七世孫董壹元與二子大順、昌順又歸化定居朝鮮。今朝鮮與韓國董氏族裔成立有董仲舒族裔會。 今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冀、豫、晉三首,占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壹,滇、魯、遼、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壹,為董姓第壹大省。 三、郡望堂號 【堂號】 "直筆堂"、"良史堂":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誇獎他是"良史"。 董氏還有"豢龍"、"隴西"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桃南)。西漢時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桃河中遊、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國置國,後改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相當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四、歷史名人 董 狐:被當時的孔子譽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永:西漢山西汾陰上孝村人(今山西萬榮縣小淮村人),為人勤苦耐勞、對父孝順,後與善織的鄰村女田仙結為夫妻,神話《天仙配》與此為原型。董永墓在小淮村以北偏東六七裏地懷介莊下窯村。小淮村上有董公祠,壹九三八年被日寇燒毀,今尚有《董永故裏》斷碑。 董仲舒:(前191-前105),廣川人(今河北省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人)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采納,開此後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壹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董宣:字少平,陳留幸人(今河南杞縣),董仲舒五代孫,東漢著名良吏,光武帝時為洛陽令,敢於搏擊豪強,為民作主,京師震慄,光武稱其為‘強項令’,豪強貴戚莫不畏懼,號其為“臥虎”,民間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七十四歲死於任上,只壹床舊被覆蓋遺體,家中尚存大麥數斛,破車壹輛。光武聞知十分傷感,說“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下詔以大夫之禮葬之。 董 賢:字聖卿,雲陽(今陜西淳化)人,西漢大司馬。他22歲時就被哀帝寵幸,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家族在當朝顯赫壹時。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漢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多年,許多建議被諸葛亮采納,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內幹機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愛戴,與少數民族交往,‘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對董和的高風亮節稱贊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風亮節,是時人所稱的蜀中四英之壹(諸葛亮、董允、蔣琬、費祎)。對董允的忠誠與才幹,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給予了肯定,並力推董允主持“宮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對後主言行,極盡諍湅之責。董允官至侍中、輔國將軍、尚書令、大將軍附貳等,文官武職集於壹身,地位顯赫,但他壹身正氣,正直不阿,治理蜀國業績顯著,深得民心。 董奉:董允之孫,建康董氏之祖,遊閩中,後居廬山,為壹代名醫,治病不取利,使之種杏,久成杏林。為今醫界稱為杏林由耒。 董小婉:著名才女,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壹。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後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為妾。 董邦達:(1696—1769)浙江富陽人,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壹。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後又壹董氏大畫家,合稱為三董 。與曹雪芹有深交,並為他的《南鷂北鳶考工誌》寫過序言。終年七十四歲。 董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壹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通曉軍事,臺灣、廓爾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坤當權時代,他與王傑獨不與其茍合。嘉慶帝鏟除和坤時他也發揮了較重要作用。他與其父壹樣都是當時有名畫家精書法、善繪畫。他五次歸還故裏,生活簡撲,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裏稱道。終年七十九歲。嘉慶二十三年致仕歸家,十月去世。父子歷事三朝,雖身居顯要,但兩袖清風。嘉慶帝哀詩中雲: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 董 源:(?—962)壹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人(今江西進賢),壹說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南唐中宗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橋、漁浦、洲諸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畫山水,平淡天真,後又巨然承其風格,並稱"董巨",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亦善畫牛、虎、人物,傳馮延巳曾將其所作古代美人畫屏誤為擋道宮娥而不敢入謁中主。 董遵誨:(926—981)涿洲範陽人(今河北涿縣)。武藝絕人,能挽強命中。後漢時隨父宗本從契丹南奔投劉知遠。後周時從世宗攻北漢、後蜀、南唐,以功至驍武指揮使。宋初太祖重用,從慕容延釗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遠軍使,太宗時兼領靈州巡撿,在環州(斤即通遠軍,治今甘肅環縣)十四年,團結各族酋長,使各守封疆,無所攻擾。 董氈(1032—1083)吐蕃唃廝啰第三子。母喬氏,父死,領地分裂他占據(青海)黃河以北之地勢最盛。仍附宋抗夏宋授保順軍節度使,加太保、太傅。西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0)梁乙埋領兵攻宋環州、慶州,他乘虛攻入夏境迫使西夏退兵。宋加封為西平節度使。西夏大安七年(1081)出兵三路助宋攻夏受宋封為武威郡王。 董槐:(?—1262)宋豪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進士。嘉熙間歷提點湖北刑獄、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變,救濟南來江北流民,甚著政績,整肅軍紀,加強訓練。六年(1246)任權廣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協和西南少數民族,與交趾建立友好貿易關系。寶右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整頓綱記為急務,為改革舊制,報效國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得罪了許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眾。次年罷相,為佞臣丁大全派兵迫逐,避居湖州南潯。旋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隱居富陽北郊陽波湖董家弄。其子董麗,為宋駙馬,在元亂中盡節。今其後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陽北部山區。部分定居江蘇丹陽。 董其昌:字思白、號玄宰,松江華亭人(今上海松江)。明萬歷十七年中進士,為官不辟權貴,不徇私情,從庶吉士、翰林編修官至禮部尚書,以太子太傅致仕,終年83歲。他是明代著名畫家,以他為代表的“華亭派”在山水畫方面影響尤大。他是書畫的創作、收藏、鑒賞方面的大家。有關書畫理論著作也很多。他的畫法自成風格: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層次分明,蘊蓄豐厚,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他在篆刻、書法 上也稱為壹絕。 董解元:金朝時戲曲家。他根據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為後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作《西廂記》準備了條件。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壹,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壹。1911年加入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又回湖北負責建立和發展黨組織。1931年從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蘇維埃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等領導職務,對黨和紅色政權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1934年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在陜北擔任中央黨校校長、陜甘寧邊區政府代主席。他又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代表之壹,對國民黨破壞抗戰、破壞國共合作、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鬥爭。建國前夕,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國後歷任中央財委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法委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是中共六大至十大的中央委員,七、八、九屆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縣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將領之壹、寧都起義領導人之壹。192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路軍七十三旅旅長。1931年12月與趙搏生率部發動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壹方面軍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紅十三軍軍長,後任紅五軍團長等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二萬五千裏長征。1937年1月20日在甘肅高臺與國民黨軍作戰中犧牲。 董朗(?—1932)四川簡陽人,又名董明。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壹期畢業。曾任軍校學生隊副隊長、葉挺獨立團參謀,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歷任葉挺部第十壹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廣東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長、中共湘鄂西前委委員、中國工農紅軍洪湖地區江北(江左)指揮部指揮、教導第壹師參謀長、湘鄂邊獨立團參謀長。後在肅反中被錯殺於江陵。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懷來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英雄。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多次立功受獎,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熱河隆化戰鬥中捨身炸碉堡壯烈犧牲。朱德為他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 {{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Bottom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百家姓名/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百家姓名/董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