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百家姓名/秦 的原始碼
←
百家姓名/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div class='fieldset'> == 秦 == == 秦姓淵源 == <div class='left_column'> {{Bottom}} </div> <div class='right_column'> {{百家姓名/數據 |姓氏=秦 |拼音=qín |百家姓=18 |人口=0.27% |排名=78 }} * 第壹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周孝王給伯益後裔非子的封地秦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為周文王後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 第三個淵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虛,後人沿續下來姓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 第四個淵源:源於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 第五個淵源:源於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div> </div> <div class='clear-both'> </div> === 得姓始祖 === '''伯益'''。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懷孕生下兒子大業。大業的兒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並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給他為妻。伯益的後人非子以善於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養育良種馬,深得孝王歡心,就封他在隴西秦亭(今甘肅張家川)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戰國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富強。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壹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其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秦姓。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 遷徒分布 === 在我國的秦姓主要劃分為兩支,分別為西北的壹支和東部及東南部的壹支。前壹支為顓頊嬴姓的後代,發源地是甘肅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滅亡以後,其公族便以國名為姓氏,其後裔多居於陜西等地。後壹支則為黃帝姬姓的後代,其發源地在今河南範縣及山東曲阜壹帶,後來發展成為我國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從壹開始就向陜西省境內及湖北省播遷。 * 在戰國時期,秦姓族人北上發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內。 * 先秦時期,秦姓已分布於河南、陜西、山東、湖北、河北等地。 * 西漢初年,為了清除各地的舊貴族及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漢高祖劉邦采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遷徒六國貴族的後裔和關東(今陜西省潼關以東的地區)的豪族到關中,從而使之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人口大約有二十萬之眾,這其中就有山東秦姓的壹支豪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這支秦姓人丁興旺,官宦眾多,故世號“萬石秦氏”,從而成為當地壹望族。與此同時,已有秦姓或遷入甘肅、江蘇,或遷入四川、北京等地。 * 漢末或三國時期,源自姬姓後裔的秦姓有壹支遷入山西,後形成壹大郡望,即太原郡。 * 秦姓南遷始於秦代以前,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連年戰亂不斷,秦姓便再次南遷。同時,在今甘肅境內又形成壹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後,已分布於江南許多地方,以江蘇、浙江為主,其中江蘇以無錫,浙江以紹興、寧波最為集中。 * 宋、元、明時期,秦姓有遷至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代,分布地更廣,遍布於全國各地,而且還有不少移居海外,從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廣播,枝葉進壹步繁茂。 * 秦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七。 == 郡望堂號 == '''郡望''' 秦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據《元和姓纂》所載,主要有四個: *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閣下通渭西北)。東漢壹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 '''齊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今山東省淄博)。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堂號''' * '''三賢堂:'''因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說壹二三,而是指多數的意思。 * '''樂善堂:'''孔子因為看到七十二大賢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誇獎秦氏好道樂善,所以又叫“樂善堂”。 * '''養真堂:'''秦氏好道樂善,能註重養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養真堂”。 * '''忠孝堂:'''秦瓊的後人因為秦瓊是唐朝開國元勛,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 '''淮海堂:'''宋代詞人秦少遊的後人因為秦少遊著有《淮海集》傳世,所以叫“淮海堂”。 * '''五禮堂:'''清刑部尚書秦蕙田,立朝30年,剛介自守,著有《五禮通考》,因名“五禮堂”。 * 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余堂”等。 <div class='fieldset'> === 宗族特征 === <div class='left_column'> {{Bottom}} </div> <div class='right_column'> * 秦姓在中國歷史上向外播遷較早,並且廣布於多個省份。 * 秦姓在家族史上,出現大量名人,並分布於各個領域之中。 * 各支秦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四年秦振生修《秦氏家譜》,陜西省戶縣秦姓壹支派語字行為:“德富樂順,樹聖祥榮,振春承宗”。1920年秦啟泰等修《秦氏族譜》,湖北隨州秦姓壹支派語字行為“明信舒淳英,銘啟勝幹貴。” </div> </div> <div class='clear-both'> </div> == 家譜文獻 == 全國各地的秦姓諸支多有家譜,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尤其是遭受戰爭、災害和人為的損壞,許多珍貴的家譜資料遭到破壞,難以為續。 * 上海陳行秦氏支譜初稿。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上海練川秦氏宗譜十二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上海泗涇秦氏宗譜四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江蘇秦氏支譜六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江蘇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壹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江蘇無錫陡門秦氏宗譜十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江蘇洞庭秦氏七修宗譜五卷,首壹卷、末壹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浙江慈溪秦氏宗譜不分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浙江慈水秦氏宗譜九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浙江慈溪秦氏宗譜二十八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浙江會稽秦氏宗譜不分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浙江定陽秦氏宗譜三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浙江臨海後街秦氏宗譜。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湖北荊南秦氏族譜。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湖北秦氏族譜十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湖北黃岡秦氏宗譜十八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湖北曲江秦氏家譜二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廣西秦氏宗譜十三卷,首二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廣西秦氏家譜十六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四川秦氏族譜不分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四川秦氏族譜壹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四川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山東黃堆秦氏族譜六卷,民國二十四年修譜。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益陽秦氏四修族譜十四卷,(民國)秦臻康主修,1949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湖南元江秦氏四修族譜二十九卷,首壹卷、末壹卷,(民國)秦鐘運等主修,1939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秦氏通譜二十四卷,首壹卷,(民國)秦武燮主修,1921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合川市四川秦氏聯宗大譜不分卷,(現代)秦定光等修,1998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著者待考。現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兩卷,(清)秦瀛纂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本十二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壹卷,(清)秦蘭枝、秦堯曦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活字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殘本)、日本、美國。 * 江蘇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三卷、末壹卷,(民國)秦光磊、秦敦世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十七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 江蘇無錫錫山陡門秦氏宗譜十卷,(清)秦世镕、秦世銓編,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跋)木刻活字本十六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 * 浙江慈溪慈水秦氏宗譜六卷,首壹卷,(清)秦近水纂修,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手抄本六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 浙江慈溪秦氏宗譜二十八卷,(民國)秦祖澤纂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二十八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浙江省寧波市天壹閣文物管理所、美國。 * 浙江紹興會稽秦氏族譜不分卷,(清)秦啟烶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秦氏石研齋手抄本。現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美國。 * 浙江紹興會稽秦氏宗譜不分卷,(清)秦基續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二冊。註:秦金鑒首輯於鹹豐元年。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浙江常山定陽秦氏宗譜三卷,(民國)秦新喜、金淘等重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本(序)。現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龍堯鄉棋盤山村。 * 浙江臨海後銜秦氏宗譜不詳,著者待考,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今僅存卷首、第壹卷。現收藏在浙江臨海縣博物館。 * 安徽潛山秦氏族譜十四卷,(清)秦延奎等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木刻活字本十四冊。現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 安徽舒城秦氏族譜二十壹卷,(清)秦鬥齋等重修,清光緒二十壹年(公元1895年)義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 安徽霍山秦氏族譜二十五卷,末壹卷,(民國)秦錚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倫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 湖北黃岡秦氏宗譜十八卷,(民國)秦玉田等八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繼述堂木刻活字本十八冊。現收藏在美國。 * 湖北鹹豐曲江秦氏家譜二卷,(民國)秦秀彰、秦秀選撰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本。現收藏在湖北省鹹豐縣檔案館。 * 湖南寧鄉秦氏三修支譜,著者待考,今僅存第二卷。現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 湖南寧鄉秦氏四修支譜九卷,首壹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本,今僅存卷首、第五卷。現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 湖南寧鄉秦氏四修支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本,今僅存第五卷。現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 洞庭秦氏宗譜五卷,首壹卷、末壹卷,(清)秦承基纂修道光五年詠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錫山秦氏後雙考征文匯錄,(民國)黃龍驤撰,民國九年鉛印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陡門秦氏辛西宗譜補遺五卷,(民國)佚名纂修,民國十五年鉛印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三卷、末壹卷,(民國)秦光磊纂修,民國十五年活字本十七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茲溪秦氏宗譜二十八卷,(民國)秦祖澤纂修,民國十五年活字本二十八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秦氏族譜二十五卷,末壹卷,(民國)秦崢纂修,民國十三年敦倫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安徽歙縣莘野秦氏宗譜,秦吉曜等修,清光緒三十年培德堂修木刻活字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湖南秦氏支譜,(民國)秦孟秋等修,民國十年天水堂梓木刻活字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涇川秦峰程氏宗譜十四卷,(清)程家恭修,清乾隆四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江陰水南秦氏宗譜,(清)秦萬和等纂修,清光緒元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冊,今僅存第壹卷、第五~十五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吳縣秦氏宗譜,(清)秦佩等纂,清嘉慶九年永德堂木刻活字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吳縣洞庭秦氏宗譜五卷,首四卷、末壹卷,(清)秦錦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永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華亭泗涇秦氏宗譜不分卷,(民國)秦鐘駿纂修,民國六年鉛印本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剡縣剡西秦氏宗譜三卷,(清)秦仁風主修,清光緒三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剡縣剡西秦氏宗譜三卷,(清)秦世凰等主修,清鹹豐五年木刻活字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崇明秦氏宗譜二十四卷,(清)秦士華等纂,清宣統元年崇德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崇明秦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十九年怡怡堂木刻活字本十九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秦氏宗譜八卷,(清)秦玉川等纂,清宣統二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不分卷,清朝年間木刻活字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壹卷,首壹卷,(清)秦本始等纂,清乾隆十壹年木刻活字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壹卷,(清)秦瀛纂,清嘉慶二十四年木刻活字本十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十二卷,首壹卷,(清)秦蘭枝纂,清同治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十四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淡如公支家譜不分卷,手抄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錫山陡門秦氏宗譜,(清)秦榮等纂修,清光緒二年歸厚堂木刻活字本十冊,今僅存第二~十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無錫陡門秦氏辛酉宗譜補遺五卷,附壹卷,(民國)秦士銓等纂修,民國十五年鉛印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鄞縣堇西秦氏宗譜四卷,首壹卷,(清)秦嗣瀛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六訓堂木刻活字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鄞縣秦氏宗譜稿不分卷,(現代)秦永聚修,1960年油印本壹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會稽秦氏宗譜不分卷,(清)秦基纂修,清宣統三年石印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溧陽秦氏宗譜,(清)秦春茂等修,清光緒二十九年肅雍堂木刻活字本壹冊,今僅存第十三卷、第十六卷、卷首,卷末。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寧鄉秦氏四修支譜,清朝年間天水堂木刻活字本兩冊,今僅存第壹卷、第六~七卷。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潛山重修秦氏宗譜八卷,(清)秦繼哲等修,清乾隆三年木刻活字本五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秦州西廂裏張五甲張氏族譜不分卷,(清)張世英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渭南縣署木刻活字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歷史名人 == * 秦 冉:孔子弟子。姓秦,名冉,字開,春秋末年人。唐代開年間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 秦 非:孔子弟子。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唐代開元年間封“汧陽伯”,宋封“華亭侯”。 * 秦 商:孔子弟子。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公元前547-?)人。唐代開元年間封“上洛伯”,宋封“馮翊侯”。 * 秦 開:戰國時燕國的壹位名將,曾率軍打敗東胡(匈奴)的壹支,使燕國擴展領土數千裏。 * 秦 襲: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人,西漢時任太守,被稱為“萬石秦氏”。其後幾代均在當朝為高官。 * 秦 嘉:隴西(今甘肅省臨桃東北)人,東漢著名詩人,因去洛陽赴任與妻不能面別,便做詩以贈而傳為美名。 * 秦 宓:廣漢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北)人,三國時蜀漢大臣,累官至大司農,其文詞藻壯美,惜作品多佚。 * 秦 觀:字少遊,北宋詞人。與黃庭堅、晁無咎、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他的詞輕婉秀麗,多寫男女戀情和身世感傷之事,歷來被推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傳世。 * 秦 檜:字會之,宋建唐(今江蘇省南京)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謚忠獻,改謚謬醜。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秦檜是南北宋期間的壹個傳奇人物。據聞他本來是壹位知名的抗金義士,但後來隨同徽、欽二宗被擄之後,與金廷和議,並於建炎四年(1130年)戲劇性的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後,壹方面不斷扶助宋高宗,官至宰相。另壹方面不斷打壓國內抗金的勢力,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嶽飛”的故事。宋高宗紹興十壹年(1141年),宋高宗與秦檜解除了嶽飛和韓世忠等人的軍權,並以“莫須有”的謀反罪狀殺害嶽飛父子,為與金廷再次簽訂和約鋪平道路。相傳平民為解秦檜之恨,用面團做成他的形像丟入油鍋裏炸,並稱之為“油炸檜”,並演變成今時今日的“油條”(香港地區仍稱做“油炸鬼”)。 * 秦 儀:字鳳岡,號梧園,江蘇省無錫人,清代著名書畫家,人稱“秦楊柳”,名噪壹時。 *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秦孝公之後第六任秦王,秦王朝的建立者,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始皇帝,故稱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前210年在位。秦王嬴政即位時年僅13歲,政權旁落在相國呂不韋和太後寵信的毒手中。秦王九年(公元前238),嬴政21歲,加冠親政,立即清除了呂不韋等人,將軍政大權集於壹身。任用李斯、尉鐐、王翦等人,加緊進行統壹戰爭。公元前230年首滅韓,次第滅魏、滅楚、滅趙、滅燕、滅齊,到公元前221年,十年之間兼並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即秦王朝。分全國為36郡,郡下設縣。地方官由中央任免,結束了諸侯分封政治。秦始皇滅六國後,在鹹陽築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又在渭南上林苑造朝宮前殿,史稱阿房宮,殿上可容萬人。始皇帝還在驪山修皇陵,墳高五十余丈,周五裏余,掘地極深,灌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墓中有宮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寶,不計其數。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南巡至會稽,祭大禹,七月返至黃河平原津,病臥不起,行至巨鹿郡沙丘行宮(沙丘宮遺址在今河北平鄉縣東北)病死,享年五十歲。 * 秦纮(1426-1505) 明中期名臣。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景泰二年舉進士,授南京禦史。因彈核宦官諸不法事,遭權貴忌恨,受中傷,謫降為湖廣驛丞。天順初任雄縣知縣,宦官杜堅捕殺天鵝,他杖其隨從,被逮下詔獄。憲宗繼位後,先後任霞州、秦州知州,繼升為鞏昌知府,再升為陜西右參政。因鎮壓岷州小股農民起義有功,進俸壹級。成化十三年(1477)升為右僉都禦史,巡撫山西。因彈核鎮國將軍奇澗,奇澗之父慶成王反誣,致被逮下獄。宦官尚亨籍沒秦家,僅得敝衣數件。成化帝甚受感動,賜鈔萬貫,奪奇澗等3人爵,他復職為河南巡撫,不久調任宣府。因抵禦小王子入寇有功,進左僉都禦史,仍兼宣府巡撫。不久,奉召回京任戶都右侍郎,受萬安所誣,降為廣西右參政,不久又升為福建左布政使。孝宗即位後,受大學士王恕推薦,升任左副都禦史,督理漕運,翌年進為右都禦史,總督兩戶軍務。上任不久即彈核總兵官安遠侯柳景,以貪暴罪被逮下獄。柳景與周太後有親,反誣秦纮。經廷訊,秦纮無罪,柳景被奪職,秦纮亦罷職。廷臣連疏請留,數月後復起為南京戶部尚書。弘治十壹年(1498)引疾回鄉。弘治十四年以蒙古諸部擾邊,奉召為戶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總制三邊軍務,練士卒、易守將、興屯田、申明號令,軍聲大振。經奏準,修築諸邊城堡14O00余所,垣塹6400余裏,固原遂為邊防重鎮。弘治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召還理戶部事,以年老辭歸。翌年死,贈官少保,謚"襄毅"。 * 秦堇父:春秋時魯國大夫,勇力過人,後孟孫氏用之為戎右,為春秋戰國時期名人。 * 秦越人:即戰國時名醫扁鵲。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人,亦為燕人,他治病以診脈為名,創立了望、聞、問、切“四診法”用“針”、“石”、“熨”等簡單的醫具治療,並通內、婦、兒、五官各科。 * 秦叔寶:唐時名將,他以驍勇善戰,誌節完整而聞名。後被民間奉為“門神”之壹。 * 秦宗權:秦姓在歷史上唯壹稱帝者,唐末蔡州上蔡(今屬河南省)人,曾任節度使,後戰敗投降黃巢,黃巢起義失敗後稱帝。 * 秦九韶:今四川省人,南宋著名數學家,對大衍求壹術和正負開方術等均有較深入的研究,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創造。著有《數學九章》。 * 秦簡夫: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著名戲曲作家,成書於元至順年間的《錄鬼簿》說他:“見在都下擅名,近歲來杭。”可知他先在北方成名,後移居杭州。著有雜劇5種,現僅存《東堂老勸破家子弟》、《孝義士趙禮讓肥》、《晉陶母剪發待賓》3種,另有《天壽太子邢臺記》和《玉溪館》兩種已佚。其作品風格敦樸自然,與鄭廷玉相近。朱權評其詞曲如“峭壁孤松”(《太和正音譜》)。 * 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將,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後,代領其兵,所部號“白桿軍”,被封為“忠貞侯”。是古代著名巾幗英雄。 * 秦蕙田:清代江蘇金匱(今江蘇省無錫)人,曾歷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其專著《五禮通考》為研究中國古代禮制的重要參考資料。 * 秦祖永:字逸芬,號楞煙外史,清代梁溪(今江蘇省無錫)人,著名的書畫理論家。曾官廣東碧申場鹽大使。工詩古文辭,善書,而於六法力深研究,山水以王時敏為宗,而神理未化;補圖小品,頗擅勝場、畫學心印(有鹹豐六年壹八五六自序)、桐陰畫訣 。另著有《畫學心印》、《桐陰畫訣》等。卒年六十。 * 秦日綱: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將領,後被封為燕王。原名日昌。早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12月在永安(今蒙山)任天官正丞相。1853年10月封頂天侯,代石達開駐守安慶。次年5月封燕王,奉命督師救廬州(今合肥),並出師援救北伐軍,至舒城返回。後與湘軍激戰失利,退至安徽宿松、太湖壹帶。1855年敗清湖廣總督楊霈所部清兵,攻克武昌、漢口、漢陽。次年1月,東援鎮江。破清軍江北大營,再克揚州。後與石達開合兵擊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今南京)之圍。7月,因在丹陽受挫,革去王爵。後在楊韋事變中,與韋昌輝合謀殺楊秀清及楊部太平軍,於11月28日被處死,並革除封號。 * 秦力山:名鼎彜,號鞏黃,湖南省長沙人,民主主義革命者,擁護變法運動,曾任《清議報》編輯。大通起義失敗後逃往新加坡去見康有為;因自立軍經費問題,憤然與康絕交,又到橫濱找梁啟超,梁已為逃避自立軍將士的責難而他去,秦力山便到日本東京創編《國民報》。 == 參考資料 == *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3119.htm 秦姓] *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7%A7%A6%E5%A7%93 秦姓]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E7%A7%A6%E5%A7%93 秦姓] {{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Bottom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百家姓名/數據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百家姓名/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百家姓名/秦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