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式微 的原始碼
←
式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引經據典/內容頂部}}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爲乎泥中! * 式:作語助詞。 * 微:(日光)衰微,黃昏或天黑。 * 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 中露:露中。倒文以協韻。 * 躬:身體。 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麽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麽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國風·邶風·式微》是壹首先秦時代的詩歌。采用反問、隱語、互文等多種修辭方式,情感表達宛轉而有情致。重章換字,押韻和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韻律和諧優美,用詞異常精巧。式微也成爲後世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對後世古典詩歌有著深遠的影響。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麽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爲乎泥中”。意思是說,爲了君主的事情,爲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 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 體現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其壹, 壹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變換“故”“躬”兩字, 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微君之故”, 朱熹《詩集傳》釋爲: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異體, 《爾雅·釋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訓,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無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無君”。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二, 壹章“胡爲乎中露”和二章“胡爲乎泥中”。“露”爲“路”的假借字。《爾雅·釋名》: “路, 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方玉潤《詩經原始》: “‘泥中’猶言泥塗也。”按: “中露”也即今俗語所謂心裏沈沈的, 像被什麽東西堵得慌; “泥中”猶今所謂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虛寫而非實寫, 上下章可互相補充理解。 同時,作者字數的變換中, 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壹章“故”、“露”爲陰聲“魚”韻和入聲“铎”韻同用; 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 又能押韻和諧字數整齊, 有壹箭雙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懑,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換字, 押韻和諧。體現了壹唱三歎、余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 節奏感強。《式微》詩短短32個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 工整與靈活相整合, 參差錯落, 能極力地表達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 增強了詩的節奏感。總之, 《式微》運用語言的藝術, 非但韻律和諧優美, 而且用詞精巧。 在藝術上,這首詩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啓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爲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才使《式微》壹詩“境界具于詞語之外, 愈反複看去,愈覺其含義無窮。” {{引經據典/內容底部}}
返回至
式微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