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地圖集錦/地圖數學基礎 的原始碼
←
地圖集錦/地圖數學基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地圖集錦/內容頂部}} 一.地球橢球體 地球是一個表面很複雜的球體,人們以假想的平均靜止的海水面形成的“大地體”為參照,推求出近似的橢球體,理論和實踐證明,該橢球體近似一個以地球短軸為軸的橢園而旋轉的橢球面,這個橢球面可用數學公式表達,將自然表面上的點歸化到這個橢球面上,就可以計算了。 常用的一些橢球及參數 海福特橢球(1910) 我國52年以前基準橢球 a=6378388m b=6356911.9461279m α=0.33670033670 克拉索夫斯基橢球(1940 Krassovsky) 北京54坐標系基準橢球 a=6378245m b=6356863.018773m α=0.33523298692 1975年I.U.G.G推薦橢球(國際大地測量協會1975) 西安80坐標系基準橢球 a=6378140m b=6356755.2881575m α=0.0033528131778 WGS-84橢球(GPS全球定位系統橢球、17屆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WGS-84 GPS 基準橢球 a=6378137m b=6356752.3142451m α=0.00335281006247 地球橢球面上任一點的位置,可由該點的緯度(B)和精度(L)確定,即地麵點的地理座標值,由經線和緯線構成兩組互相正交的曲線座標網叫地理座標網。由經緯度構成的地理坐標系統又叫地理坐標系。 地理座標分為天文地理座標和大地地理座標 天文地理座標是用天文測量方法確定的,大地地理座標是用大地測量方法確定的。 我們在地球橢球面上所用的地理坐標系屬於大地地理坐標系,簡稱大地坐標系 確定橢球的大小後,還要進行橢球定向,即把旋轉橢球面套在地球的一個適當的位置,這一位置就是該地理坐標系的“座標原點”,是全部大地座標計算的起算點,俗稱“大地原點” 二.地圖投影 是為解決由不可展的橢球面描繪到平面上的矛盾,用幾何透視方法或數學分析的方法,將地球上的點和線投影到可展的曲面(平面、園柱面或圓錐面)上,將此可展曲面展成平面,建立該平面上的點、線和地球橢球面上的點、線的對應關係。 相關內容 功能演示欄目下的轉換及投影 三.高斯-克呂格直角坐標 高斯-克呂格投影是設想用一個橢圓柱橫套在地球橢球的外面,並與設定的中央經線相切。 高斯-克呂格投影分帶規定:該投影是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數學基礎,為控制變形,採用分帶投影的方法,在比例尺 1:2.5萬-1:50萬圖上採用6°分帶,對比例尺為 1:1萬及大於1:1萬的圖採用3°分帶。 6°分帶法:從格林威治零度經線起,每6°分為一個投影帶,全球共分為60個投影帶,東半球從東經0°-6°為第一帶,中央經線為3°,依此類推,投影帶號為1-30。其投影代號n和中央經線經度L0的計算公式為:L0=(6n-3)°;西半球投影帶從180°回算到0°,編號為31-60,投影代號n和中央經線經度L0的計算公式為L0=360-(6n-3)°。 3°分帶法:從東經1°30′起,每3°為一帶,將全球劃分為120個投影帶,東經1°30′-4°30′,...178°30′-西經178°30′,...1°30′-東經1°30′。 東半球有60個投影帶,編號1-60,各帶中央經線計算公式:L0=3°n ,中央經線為3°、6°...180°。 西半球有60個投影帶,編號1-60,各帶中央經線計算公式:L0=360°-3°n ,中央經線為西經177°、...3°、0°。 我國規定將各帶縱坐標軸西移500公里,即將所有y值加上500公里,座標值前再加各帶帶號以18帶為例,原座標值為y=243353.5m,西移後為y=743353.5,加帶號通用座標為y=18743353.5 四.我國地形圖分幅與編號 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與編號,以1:100萬地形圖為基礎,延伸出1:50萬、1:25萬 1:10萬,再以1:10萬為基礎,延伸出1:5萬、1:2.5萬及1:1萬三種比例尺。 1:100萬從赤道起向兩極每緯差4°為一行,至88°,南北半球各分為22橫列,依次編號A、B、... V;由精度180°西向東每6°一列,全球60列,以1-60表示,如海南所在1:100萬圖在第5行,第49列,其編號為 E-49 在1:100萬圖上,按經差3°緯差2°分成四幅1:50萬地形圖,編為A、B、C、D,如 E-49-A 按經差1°30′緯差1°分成16幅1:25萬地形圖,編為[1]、...[16],如 E-49-[1]。按經差30′緯差20′分成144幅1:10萬地形圖,編為1、...144,如 E-49-1。既後三種比例尺各自獨立地與1:100萬地圖的圖號聯繫。 1:10萬圖上每經差15′緯差10′分成四幅1:5萬地形圖,編為A、B、C、D,如 E-49-1-A 1:5萬圖上每經差7′30″緯差5′分成四幅1:2.5萬,編為1、2、3、4,如 E-49-1-A-1 1:10萬圖上每經差3′45″緯差2′30″分成64幅1:1萬地形圖,編為(1)、...(64),如 E-49-1-A-(1) 1:1萬圖上每經差1′52″緯差1′15″分成四幅1:5000地形圖,編為a、b、c、d,如 E-49-1-A-(1)-a [[Category:地圖集錦]] {{地圖集錦/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地圖集錦/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地圖集錦/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地圖集錦/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地圖集錦/地圖數學基礎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