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出國指南/墨西哥旅遊城市:奇爾潘辛戈 的原始碼
←
出國指南/墨西哥旅遊城市:奇爾潘辛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出國指南/內容頂部}} 【中文題名】:墨西哥旅遊城市:奇爾潘辛戈 【外文提名】:Chilpancingo 【分類號】: 【關鍵字】:奇爾潘辛戈 【相關人物】: 【相關事件】: 【內容提要】: 奇爾潘辛戈全稱“奇爾潘辛戈德洛斯布拉沃斯”。墨西哥南部城市,格雷羅州首府。位於南馬德雷山北側瓦卡帕河左岸。海拔1,360米。人口約5萬。始建於1591年。1813年獨立革命時期在此召集墨西哥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獨立檔。農牧產品的貿易中心。有木材加工、釀酒等工業;手工編織業發達。對外聯繫靠公路和空運。 1813年,獨立起義軍在奇爾潘辛戈(Chilpancingo)發佈命令,規定12月12日為墨西哥的“瓜達羅佩聖母節”。可見,宗教已經成為墨西哥人的一種價值。 墨西哥人大多數篤信天主教,是因為西班牙征服美洲依靠的是宗教與世俗兩種手段。結果,西班牙人在用劍與火征服了印第安人以後,又用十字架改變了美洲的土著人,包括墨西哥人的信仰,這就是所謂“精神征服”。據統計,墨西哥96%以上的人口有宗教信仰,其中89%信仰天主教。還有少數信仰新教(耶穌教)、猶太教等等。但是,認為宗教在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只有68%,只有76%的人公開宣稱自己有宗教信仰。經常參加宗教活動(彌撒、禮拜等等)只有一半多些。57%的墨西哥人認為,宗教應該在政治以外,宗教領袖不應當干預政府的行為和決定。但是,墨西哥人並不懷疑宗教仍然是他們的重要價值。 在墨西哥的每一個城市旅行,都可以看到教堂。因為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墨西哥後,首先大興土木的就是建設教堂。毫無疑問,這對殖民統治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有的城市甚至擁有很多座教堂,裏面有精美的雕刻,生動的壁畫、油畫。這種宗教文化體現的卻是人類的聰明才智。 墨西哥的教堂,大多數比較古老,被認為是殖民時代的文化遺產,文化瑰寶。就其建築風格來說,有哥特式的、文藝復興式的、巴羅克式的,楚利蓋拉式的、以及伊斯蘭風格和阿拉伯風格式的。這顯然是因為西班牙南部在摩爾人統治時期曾經受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風格的影響,而這種影響被傳教士帶到了新大陸。 此外,歐洲的不同教派的影響也反映在墨西哥的宗教文化裏,因此有了法蘭西斯科派、耶穌派、基督派、聖馬麗亞派、福音派、聖多明戈派,等等各派不同風格的教堂。墨西哥大多數人篤信傳統的天主教。只不過,歐洲人心目中白淨皮膚的聖母瑪麗亞到墨西哥就變成了黃棕色皮膚的瓜達羅佩聖母(Virgen de Guadalupe)。這不但是世俗對宗教影響,而且帶有濃厚的墨西哥色彩。可以說是宗教的鄉土化。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墨西哥後,西班牙傳教士也開始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宗教洗禮、改變宗教信仰的使命。1531年12月12日,一位名叫胡安?迭埃戈的印第安青年在墨西哥城外特佩亞克(Tepeyac)山上看到身披白色長袍、黃棕色皮膚的聖母顯靈。據說,聖母先後出現了4次。聖母消失後,荒地裏長出了一束玫瑰花。胡安?迭埃戈采了玫瑰花回去,母親的病不治而愈。他立即去向主教胡安?德蘇瑪拉加(Fray Juan de Zumarraga)報告。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印第安人中流傳開來。印第安人寧可信仰這位與他們膚色相同,“土生土長”的聖母,稱她為“瓜達羅佩聖母”。其實,在西班牙早就有“瓜達羅佩聖母”了。教會創造一個皮膚顏色與印第安人相同的聖母,大概是為了讓印第安人更容易接受而已。 傳說當年聖母顯靈的特佩亞克山,成了墨西哥的聖地。18世紀初,在這裏修建了一座仿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瓜達羅佩聖母教堂。後來,又修建了一座現代派風格的瓜達羅佩聖母大教堂。號稱世界天主教3大奇跡之一。站在可以容納4萬信眾的大廳裏,從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聖壇上的聖母像。教堂近旁,還有一座瓜達羅佩博物館。裏面陳列著不同時代的油畫、版畫,主題是感激聖母顯靈的場面。但是,畫的卻是世俗的大眾生活。 墨西哥經過19世紀中葉的改革運動,實現了國家與宗教分離,神職人員不再參與國家政治。但是,宗教仍然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只是,宗教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一種精神的寄託了。而且,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的人們,對宗教的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窮人比富人信教更為虔誠。有點像中國人燒香拜佛。有事就信,沒事就不信。中產階級對宗教最為虔誠,這是因為中產階級總是希望維持已有的社會經濟地位,希望有機會改善自己的地位。上層階級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信不信差不多;貧困的下層階級對於前途不抱很大期望,只有依靠宗教的精神寄託。每當社會不穩定,經濟危機爆發,中產階級的利益總是最容易受到損害,因為他們的經濟地位不穩定。瑪爾塔一家,是墨西哥典型的中產階級。有自己獨立的住宅,“居有屋,食有魚,行有車”,在郊外擁有自己的別墅。而這一家對宗教的虔誠真是令人感動。每餐飯開始都要感謝上帝的恩賜,然後在一片“阿門”聲中開始用餐。禮拜彌撒,必不可少。耶誕節時,闔家團聚,一同溫習聖主的教誨。每人朗誦一段福音書,然後各自祈禱、祝福,請求寬恕。最後全家一起唱讚美歌,一概按照宗教的禮儀程式進行。瑪爾塔的妹妹羅莎?德卡門,也是我的好朋友。她的女兒在1985年的大地震中不幸遇難。當時,她與女兒、女傭及一條狗,同住在7層樓的公寓裏。突然,大地顫抖起來。她與女兒手拉手被拋進倒塌的瓦礫中。想不到,她與女傭、狗,奇跡般地逃生,只有女兒曼德里塔被埋在廢墟中。她的已經離婚的丈夫阿道夫聞訊趕來,發瘋似的用手指挖掘倒塌的房屋,10個手指都挖碎了,終於找到了女兒。他們把女兒送進醫院。但是,女兒已經死去了。時年19歲。從那以後的每年地震周年,他們都要去教堂為女兒做彌撒,懺悔自己對女兒生前的所有過錯。羅莎?德卡門流幹了眼淚,這是一個母親一生都要顫抖的心。他們用宗教的方式寄託對愛女的哀思。但是,他們也知道,這一切並不會使女兒得到什麼,只是他們對自己靈魂的安慰而已。有一次,羅莎?德卡門流著淚對我說:“這就是生活。”是的,生活儘管塗上了宗教的色彩,但卻仍然是生活。因為,對宗教的信仰並不能使人們改變什麼。我常常想,既然他們也懂得這一點,為什麼依然虔誠地信仰呢。其實,宗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成為這個民族的哲學和生活的一部分。 在墨西哥,各種宗教節日也由於宗教的信仰而盛行。最重要的宗教節日是“瓜達羅佩聖母節”與“復活節”。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經濟條件的人們,過節的方式也不同。一到聖母節,在勞動人民與中產階級居住的伊斯塔巴拉巴區,許多人家點上燈,供奉聖母。在富人區的林蔭道上,卻是靜悄悄的。12月12日這一天,數以百萬計的信眾,從全國各地,四鄰八方趕到瓜達羅佩聖母大教堂。頓時,特佩亞克聖山上人滿為患。許多朝聖的人不惜露宿廣場,或蜷縮在教堂內大小廳之間的過道上,走廊裏,徹夜守候,不厭其煩地、一場又一場地聆聽主教宣講聖主聖母的教誨、讚美、懺悔。等到12日淩晨那一刻,為聖母瓜達羅佩唱一首祝福生日的“拉斯馬尼亞尼塔斯”(Las Mananitas)。 當然,只有中產階級以下的人們才會去湊這種熱鬧。最高興的是小商小販。朝聖的隊伍潮水般湧來,也帶來了可觀的購買量與消費力。教堂外的廣場與街道上,小商小販搭起了“十裏連營”似的攤位,真是萬商雲集,近悅遠來。生意好的,點鈔票都忙不過來,哪里還有到教堂裏朝見聖母的心思。那些來朝拜的人群,也是像我國農村裏過年趕集似的,盛裝打扮,喜氣洋洋。印第安人頭戴彩色羽毛,身披五彩繡袍,在鼓樂聲中起舞,既是用古老的方式慶賀聖母顯靈,也是趁機謀生。 聖母節後,是12月25日耶誕節。這一天同聖母節一樣,也是國定假日。對墨西哥人來說,耶誕節比新年還要隆重。節前,每一個成年人都忙著採購,為親友準備禮品。給上司與同事的禮品,早在節前就送出去了。一到12月份,就可以看到機關裏進進出出送禮品的人,吃的、唱的、穿的、用的、樣樣都有。市場消費也格外旺盛起來。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花錢買東西的。攤攤販販的也比平時多了無數。市中心一些商業街上,馬路上都擺滿了貨攤,人擠人,貨擠人,寸步難行。 耶誕節,也是一個最世俗的宗教節日。12月24日的“平安夜”,在西班牙語中叫做“好夜晚”(Noche Buena),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有些人家的平安夜是非常宗教式的。等到午夜時分,全家坐在一起,輪流誦讀《聖經》,唱讚美歌,吻耶穌嬰兒(傳說耶穌在這一天誕生)。許多人家,甚至機關辦公室裏,寫字樓裏,都精心佈置一個放滿稻草的馬槽,裏面躺著一個玩具小孩,代表耶穌的降生(傳說聖母瑪利亞為了躲避異教的追捕,在馬槽裏生下了耶穌)。聖母與聖徒在旁邊守候。 平安夜的儀式中,還包括為自己平常的行為懺悔,為親友祝福。然後共進晚餐,包括傳統的火雞、沙拉、魚醬等等。加工火雞十分複雜。一般是用注射器往雞肉裏注進葡萄酒,在雞膛裏填上杏仁,果乾等等。然後再用火烤。但是,對有些人家來說,耶誕節的平安夜只是家庭聚會而已。我到墨西哥著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裏卡多?羅恰家去過耶誕節,就感受不到宗教氣氛。但是充滿了親情、歡快與文明的氛圍。年長的父母會收到所有兒孫送的禮物,吃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真是天倫之樂。他們也同樣吃火雞,但是並不“感恩”、“懺悔”。 耶誕節後直到新年,有條件的人們紛紛出去度假了。元旦後的宗教節日是1月6日的“王節”(Dia de los Reyes)。傳說耶穌誕生後,“東方三聖”梅爾喬爾(Melchor)、加斯帕爾(Gaspar)、巴爾塔薩爾(Baltasar)從以色列去聖城探望耶穌,給他送去禮物。因此,1月5日的晚上,所有的父母都去為孩子買禮物。孩子們把1只鞋放在臥室門口或床前,一覺醒來,就會收到“三聖”送來的禮物。人們也習慣在這一天互贈一個大麵包圈。裏面藏著3個塑膠小人,誰吃到藏了塑膠玩偶的這一段麵包,就應當在2月2日的“聖燭節”(Candelaria)請客。按墨西哥的習慣,只是請客人吃“塔馬萊斯”(tamales,墨西哥粽子,用玉米葉裹上玉米麵和雞絲等)。 到了4月第二周的“復活節”,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宗教節日之一。整個星期被稱作“聖周”,有錢人又飛往國外或海濱度假了,虔誠的信眾又開始上演宗教的節目。最著名的是伊斯塔巴拉巴區的聖週五耶穌受難大遊行。這個習俗從19世紀中開始到現在,已經延續了160年。每年由一位志願者扮成耶穌,背上綁著6米長,85公斤重,用松木做的十字架,在聖母、聖徒、聖子的簇擁下,由羅馬士兵護衛,徒步行走4公里,從教堂到位於“星山”(Cerro de la Estrella)上的“受難地”。一路上還要像傳說中當年的耶穌一樣,遭受鞭撻,備受皮肉之痛。到達“受難地”後,要像傳說中耶穌受難似的,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時,“聖母”哭得死去活來,虔誠的人們一掬傷心之淚,重溫耶穌的苦難與教誨。每年聖周以前,都有人報名、競爭充當耶穌,以體驗耶穌的苦難為榮耀。這些扮演各種角色的“演員”們約有3000多人。耶穌受難時,看臺及四周人頭濟濟,約有一二十萬之眾。沿途的商販、店鋪生意做足。 充當耶穌受難舞臺的“星山”,原本是印第安人的“聖地”,16世紀以前,印第安人在這裏舉行“火節”祭祀儀式。按照印第安阿茲特加部落習俗,每52年為一個世紀。每當新世紀來臨的時候,印第安人要更換家裏的用具,重修金字塔,並且在世紀末的最後一天夜裏,由祭司率領前往星山,仰觀星象,占卜吉凶,並求取新的火種,這就是“火節”。他們用新的火種,點燃新世紀的光明。如今的聖週五大遊行,只是更換了不同的宗教外衣。其實,從古到今都一樣,人們需要宗教,才造出了這許多宗教的故事,這些都是世俗的異化。 【序號】:6299 {{出國指南/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出國指南/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出國指南/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出國指南/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出國指南/墨西哥旅遊城市:奇爾潘辛戈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