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伯兮 的原始碼
←
伯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引經據典/內容頂部}}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爲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這是壹首寫妻子思念丈夫遠行出征的詩。全詩四章,每章四句,全以思婦的口吻來敘事抒情。第壹章開篇四句,思婦並無怨思之言,而是興高采烈地誇贊其夫之才之美;第二章,詩的筆鋒和情調突然壹轉,變成了思婦對征夫的思念之情的描述;第三章,進壹步描述思婦對征夫的思念之情;第四章,承上兩章而來,思婦壹而再、再而三地傾訴出她對丈夫的深切思念。全詩緊扣壹個“思”字,思婦先由誇夫轉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無心梳妝到頭痛,進而由頭痛到患心病,從而呈現出壹種抑揚頓挫的跌宕之勢。此詩描述步步細致,感情層層加深,情節層層推展,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國的英雄。我的大哥執長殳,做了君王的前鋒。 自從大哥東行後,頭發散亂像飛蓬。膏脂哪樣還缺少?爲誰修飾我顔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卻出太陽亮燦燦。壹心想著我大哥,想得頭痛也心甘。 哪兒去找忘憂草?種它就在屋北面。壹心想著我大哥,使我傷心病恹恹。 戰爭會破壞很多東西,而它首先破壞的是軍人自身的家庭生活。軍人尚未走到戰場,他們的妻子已經被抛置在孤獨與恐懼中了。她們的懷念不是壹般的懷念,那永遠是充滿不安和憂慮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來,幾乎成爲她們生活中唯壹有意義的內容。 然而戰爭又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壹場正在進行的戰爭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評判爲“正義”,從事這場戰爭的群體和它的領導者,總是要勉勵群體中的成員爲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犧牲。國家給軍人以榮譽,使他們認爲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犧牲是值得的;這榮譽也會影響他們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們認爲家庭生活的破壞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因此,寫妻子懷念從軍的丈夫的詩篇,通常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爲丈夫而驕傲——這驕傲來自國家、來自群體的獎勉;思念丈夫並爲之擔憂——這種情緒來自個人的內心。《衛風·伯兮》就是典型的這種詩篇。 詩壹開篇,寫壹個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間排行的第壹位,也就是老大,這裏轉用爲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口氣中帶著親切感。這位丈夫值得驕傲的地方在于:壹則他長得英武偉岸,是壹國中的豪傑,同時也因爲他非常勇敢,充當了君王的先鋒(由此看“伯”身份,當是貴族階層中的武士)。而驕傲的來源,主要恐怕是在後壹點上。假如“伯”雖然長得高大英武,在戰爭發生時卻畏縮不前,妻子就沒什麽可以公然誇耀的了。——其實,壹般人所知道的光榮,也就是社會所認定的光榮,個人在這方面是沒有多少獨立判斷的能力的。 轉入第二章,寫自從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頭發——女性身體最富裝飾性的部分——零亂得像壹蓬草。這是以對女性的美麗的暫時性的毀壞,表明她對異性的封閉,也即表明她對丈夫的忠貞。不過,作爲軍人的妻子,這種舉動還有進壹步的意味。在古代,婦女是不能上戰場的,因此妻子對從軍的丈夫的忠貞,實也是間接表現了對于國家的忠貞——這就不僅是個人行爲,也是群體——國家的要求。假定壹個軍人在前方冒著生命危險打仗,他的妻子卻在後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東家串西家,哪怕並無不軌之舉,他也不能夠安心。這不僅對于家庭是危險的,對于國家也有極大的不利。所以,社會尤其需要鼓勵軍人的妻子對其丈夫表現徹底的忠貞。此詩不管是出于什麽人之手(它可能是壹位婦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擬寫),這樣寫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後來杜甫的《新婚別》寫壹位新娘對從軍的丈夫表示“羅襦不複施”,還要“當君洗紅妝”,好讓他安心上戰場,與此篇可謂壹脈相承。 然而,盡管詩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義”,她對自己的丈夫能“爲王前驅”很感驕傲,但久久的盼待壹次次落空仍然給她帶來巨大的痛苦。對于古代婦女來說,生活的全部內容、幸福的唯壹來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壞了,她們的人生也就被徹底破壞了。而等待從軍的丈夫,這與壹般的別離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後有很深的憂懼。潘嶽《寡婦賦》用此詩爲典故,有雲:“彼詩人之攸歎兮,徒願言而心疼……榮華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詩中未從正面寫出,而又確實隱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終不能歸來的憂懼。這壹點是理解第三、四兩章所描寫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與難以排遣的痛苦之情的基礎。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夠“忘憂”,因爲這“憂”已經使她不堪負擔了。 詩必須有真實的感情,否則不能打動人;但詩人的感情也並非可以盡情抒發的,它常常受到社會觀念的制約。拿《衛風·伯兮》來說,如果壹味寫那位妻子爲丈夫的報效國家而自豪,那會讓人覺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過來,如果壹味寫妻子對丈夫的盼待,乃至發展到對戰爭的厭惡(這在事實上絕非不可能),卻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要求。所以最後它成爲這個樣子:對親人的強烈感情經過責任感的梳理而變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與哀愁,但並沒有激烈的怨憤。 在藝術構思上,全詩采用賦法,邊敘事,邊抒情。緊扣壹個“思”字,思婦先由誇夫轉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無心梳妝到因思夫而頭痛,進而再由頭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從而呈現 出壹種抑揚頓挫的跌宕之勢。描述步步細致,感情層層加深,情節層層推展,主人公的內心沖突以及沖突的輾轉遞升,既脈絡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邏輯,使人物形象具有飽滿的精神內涵。同時,詩情奇掘不平,充滿辯證色彩。 {{引經據典/內容底部}}
返回至
伯兮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