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翻譯/談英漢互譯中的辭彙空缺現象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所在位置首頁 > 網路類 > 網站翻譯 > 網站翻譯/談英漢互譯中的辭彙空缺現象



  談英漢互譯中的辭彙空缺現象   

  什麼是辭彙空缺現象 一種語言能用單個詞語明確標記的東西,另一種語 言卻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達。比如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我們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國總統Nixon製造的

  “水門事件”的史實,我們便無從瞭解Watergate, 現用來泛指類似”水門事件”的醜聞。看來Watergate 由特指“水門事件”到泛指醜聞這一現象為英語

  所特有,在漢語中則存在著空缺。

  

  如果譯者不瞭解辭彙空缺現象,勢必會給跨文化 交際帶來回難,給回譯造成障礙。為此,研究有 關辭彙空缺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辭彙空缺現象產生的原因

  

  1. 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的差異引起了辭彙空缺。

  

  我們知道,語言常常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一種社 會現象。人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裏,就“會產生 什麼樣的語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們所生活的客觀 環境裏不存在,那麼語言就可能出現空峽。

  

  比如:Salad這種涼拌菜源於法國,英國人最先沒有 這道菜,語言中也不存在這個同,因此只好從法語 中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漢語也是如此。

  

  在我國,吃飯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人們特別關心的問 題,因而成了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人們見面時總 愛說:“吃過了嗎?”在一般情況下,說話人並不 十分關心聽話人是不是吃了飯,只是打個招呼罷了。

  

  但如果向英國人問起“吃過了嗎?”他首先的反應 是“怎麼,沒吃過你會請我吃?”有時還可能對問 話人產生反感,“怎麼搞的,一見面就問我吃沒吃, 設吃又關你什麼事?”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漢語中出現了許多圍繞”吃飯”問題所建立的詞語和 表達法,但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表達法。

  

  比如我們說“吃閒飯”(lead an idle lefe), “吃香”(be very popular), “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 等等,譯成英語就無法字字對應了。

  

  所謂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問題,還涉及到特定語 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種語言中,都有不少隻 同使用該語言的人物密切相關的表達法。

  

  比如,漢語中有“盤古開天地”之說,其中“盤 古”為中國傳說中人物,該名字所具有的含義是 一種獨一無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國的語言文化 中。同樣,作為西方文化源泉的《聖經》也為西

  方所獨有,而且《聖經》中的人物Cain(該隱)現 已引申為“骨肉相殘”,為世人所接受,所有這 些都已成為歐美人的文化邀產。對中國人來說, 這些都是歐美文化的個性,與中國文化互不相融。

  在翻譯此類作品時,譯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補充說 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釋清楚。

  

  比如,如果把“東施效顰”簡單地譯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義就沒譯出來。東施是 誰,西施又是什麼樣子,只有中國讀者理解。如果譯文讀者也明白“東施效顰”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 那麼就得對譯文進行解釋性加工。

  

  2.由於風俗習慣的不同,各語言之間常出現相對 的辭彙空缺現象。

  

  中國人把娶媳婦、賀生日稱為“紅喜”,把老 人過世稱為“白喜”。對於沒有接觸過我國文化的 歐美人來說,把要熄婦說成”紅喜”並不費解,英 語就把喜慶問稱為“red-letter day”。但把上年紀人 的去世也當成一大“喜事”,這就令他們奇怪了。 因此,與歐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稱作“白喜”是我 國文化的個性。

  

  3.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辭彙空缺現象。

  

  歐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 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 在歐美歷史上曾一度占統治地位,教會的勢力往 往淩駕于國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國,人們心目中只有“開天闢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 爺”。上帝和老天爺所代表的東西截然不同,含義 也不大一樣。尤其是“上帝”這個概念,具有較濃 的基督彼色彩,是歐美文化的個性。再如,漢語和

  英語中都有“龍”的字眼,但“龍”在英語文化中是 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是令人們惡的象徵,在 漢語中則恰恰相反。在我國古代,“龍”就是皇帝 的象徵,後來又引申為珍異、高貴的象徵,語言中也就相應出現了“龍顏”,“望子成龍”,“乘龍快 婿”,“龍鳳皇祥”等褒義表達法。從這種意義上 說,“龍”是我國文化的“特產”,是一種文化個性。

  

  

  4.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同也會使語言產生詞 匯空缺現象

  

  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文化裏可以包含不同 的價值,引起不同的聯想,具有不同內涵。如漢語 和英語中“狗”的含義就大不一樣。在西方,狗是 忠誠的伴侶動物;但在我國,人們通常對狗有種

  厭惡的心理。中西方人對狗所持的不同態度,自 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語言中反映出來。

  

  (一)漢語表示法 狗腿子(lackey), 狗崽子(son of bitch), 狗急跳牆(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 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二)英語表示法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運兒), dog-tired(筋疲力竭), to 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從以上漢英表示法來看,我們發現二者在語 義上很不相同。在英語中,雖然“dog”間或含貶 義,如”this/that dirty dog”(這/那個狗東西), “They say English is going to dogs”(人們說英 語糟糕得快完蛋了)。但一般說來,這個詞或含有 這個詞的各種說法大都含褒義。或是含中性意義。從這一角度上說“狗”和“dog”除了 本義相偶 合以外,其餘引申義、喻義基本是屬於語義彼此 空缺的範疇。 以上僅是產生辭彙空缺現象的主要原因。必須指 出的是:語言之間存在辭彙、語義上的空缺,完 全屬於一種自然現象,我們應當客觀他對待。

用戶交流內容糾錯 | 推薦資訊 | 意見建議 | 問題諮詢



相關欄目郵件翻譯 成語詞典 百科全書 新華字典 查殺病毒 網速測試 網站排名 域名查詢 訪問統計 軟體下載 硬體價格 電腦詞典 搜索優化 網站導航 路由追蹤 查IP地址 查ASC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