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北魏(386-534)王朝帝系表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魏(386-534)王朝帝系表

道武帝拓跋珪(386-409)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371年—409年),又名涉圭、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壹說爲什翼犍的兒子)。376年,秦滅代國,拓跋圭出逃。10年後即385年,15歲的拓跋圭趁前秦滅亡、北方混亂的機會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爲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爲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自己最後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三年。

  拓跋圭益號爲道武皇帝,廟號太祖。(永興二年益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才改益爲道武,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爲太祖。)


明元帝拓跋嗣(409-423)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第二位皇帝(409年—423年在位),鮮卑族人。

  他是道武帝拓跋圭的兒子,其生母是劉貴人在拓跋嗣被立爲太子這前,按代、魏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被道武帝怒斥出宮。409年10月,道武帝爲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拓跋紹,于同年即位,改年號“永興”。423年,拓跋嗣進攻宋國得勝回來,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32歲。

  拓跋嗣益號爲明元皇帝,廟號太宗。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他是前任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小字佛狸,在位28年,享年45歲,益太武皇帝。

  拓拔焘即位時,只有15歲,大臣們都拿他當小孩子看。于是拓拔焘決定先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令人刮目相看,北魏國力進入鼎盛。于是拓拔焘就開始擴張疆土,先後消滅夏國,北燕,北涼,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統壹了北方;又擊潰高句麗、柔然,擴地千余裏,不過他在對宋的戰爭中,雖然大勝,但使軍民疲憊,後期又刑罰殘酷,使國內政治混亂。拓跋焘于452年被宗愛所暗殺,他的廟號爲世祖。


文成帝拓跋睿(452-465)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北魏皇帝,在位僅八月。

  太平真君十壹年(443年)獲封爲吳王,後于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中常待宗愛弑太武帝,矯皇太後令,殺東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後厚待群下,但徹夜暢飲,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國庫空虛,又多次出獵,即使邊境有事,亦不加理會,百姓皆憤怒,而他不作改變。

  另外,宗愛自拓跋余登位後掌權日久,朝野內外皆忌憚他,而拓跋余則懷疑宗愛另有所圖,密謀削奪宗愛權力,宗愛于是殺拓跋余。


獻文帝拓跋弘(465-471)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在位465年-472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是文成帝拓跋浚長子。

  皇興五年(472年)傳位于太子元宏,自爲太上皇。476年被嫡母馮太後毒死。


孝文帝元宏(471-499)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499年在位),後改姓“元”,在位29年,享年33歲,益孝文皇帝。

  元宏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後執政。馮太後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壹系列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太和二十年(493年)親政後,秉承馮太後的政策,繼續進行了改革,而且做得比馮太後更大刀闊斧。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後于494年,他先“南伐”爲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爲籍貫,改鮮卑姓爲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壹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史稱“孝文帝中興”。孝文帝廟號高祖。

  不過, 孝文帝改革的結果是恢複類似腐敗的晉朝門閥制度 ,所以孝文帝以後,北魏朝政日益腐敗,僅僅40年,北魏王朝就滅亡了。


宣武帝元恪(499-515)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在位499年-515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爲孝文帝元宏二子。


孝明帝元诩(515-528)

  北魏孝明帝元诩(510年-528年;在位515年-528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宣武帝元恪的二子,母親胡充華。

  528年被其母毒死。


孝莊帝元子攸(528-530)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生于公元507年,528年即位,530年被殺,在位2年,年號:建義、永安。

  河陰之變


  爾朱榮擁立孝莊帝後,把胡太後和幼主元钊帶到河陰(今河南孟津東),投入黃河淹死。然後又以新主引見百官、祭天爲名,誘使2000多人齊集淘諸(孟津西北),在衆多騎兵包圍下,爾朱榮曆數百官罪狀,將他們全部殺死。這次事變,稱爲“河陰之變”。事變之後,北魏朝廷官員,除了壹些幸存的舊人,絕大部分都由爾朱榮部將任職。

  爾朱榮的女兒,原爲孝明帝嫔妃。爾朱榮執政後,便讓孝莊帝納爲皇後,孝莊帝無奈,只好答應。孝莊帝外逼于爾朱榮,內迫于爾朱後,處處受制,心中怏怏不樂。

  擊敗葛榮 孝莊帝即位不久,葛榮所領導的起義軍,號稱百萬,繼續南下,北魏國都洛陽受到嚴重威脅。孝莊帝派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率七萬騎兵,以侯景爲前鋒,在邺城圍攻葛榮。葛榮以爲兵多將廣,麻痹輕敵,被爾朱榮壹舉擊敗,被俘身亡。葛榮死後,爾朱榮收用葛榮舊部宇文泰,將其余20余萬起義群衆分散到各州郡,歸地方管理。因爾朱榮鎮壓葛榮有功,孝莊帝封其爲大丞相。都督河北京外諸事,並封爾朱榮的兒子爲王。從此,爾朱榮集團擁有強大的兵力,完全控制了朝廷大權。

  爾朱氏亂政 孝莊帝即位後,內亂外患不止,葛榮剛被擊敗,南梁又來幹擾。永安元年(528)十月,梁武帝派軍數千人護送降梁的北海王元颢去洛陽爭奪帝位。次年五月,孝莊帝聞訊,恐京城陷落,逃往河北,梁兵攻入洛陽,元颢稱帝,改年號建武。

  此時,爾朱榮在晉陽,聽到國都陷落,皇帝北逃的消息,與元天穆起兵,護送孝莊帝南歸。元颢急忙派兵抵禦,兩軍相持了三個多月,最後,終因元颢失去民心,被爾朱榮擊敗,元颢被殺。由此,爾朱榮的地位進壹步得到加強,開始了攫取北魏政權的活動。他以晉陽爲根據地,命其弟弟爾朱世隆在洛陽監視傀儡皇帝。永安三年(530)八月,孝莊帝不甘心做傀儡,利用朝見的機會,殺死爾朱榮。爾朱榮長子菩提、爾朱陽者等三十人隨榮入宮,也被伏兵殺死。

  同年十月,爾朱榮的從子汾州刺史爾朱兆和和從弟爾朱世隆共謀,推戴太原太守兼並州事長廣王元晔即皇帝位。孝莊帝隨即被送到晉陽拘禁,不久被缢死。時年二十四歲。

長廣王元晔(530-531)

  北魏長廣王元晔,公元508年生,530年十月即位,次年二月被廢,不久被殺。在位四個月,年號:建明。

  長廣王即位後,由爾朱氏執掌大權。結果。元晔只當了四月皇帝,就被爾朱氏廢掉。元晔被廢後,爾朱世隆擁立他們的近親廣陵王元恭爲帝,是爲節闵帝。


節闵帝元恭(531)

  北魏節闵帝元恭(498年-532年;在位531年-532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侄子爾朱兆從汾州(今山西汾陽)率騎兵入洛陽,殺孝莊帝,立元恭爲帝。532年被高歡所廢,其後毒死。益號節闵帝,又稱廣陵王或前廢帝。


安定王元朗(531-532)

  北魏安定王元朗,生于513年,531年十月即位,次年四月被殺,年二十歲。在位六個月。年號:中興。

  531年三月,爾朱榮部將晉州刺史高歡統帥六鎮流民來山東,得到殷州趙郡大族李元忠、冀州大族高乾、高敖曹兄弟等人協助,分余衆占據殷、冀二州。高歡本是葛榮部下,統率葛榮敗後的鮮卑流民,深得流民擁戴。高歡嚴肅流民紀律,規定他們第壹,要與漢人和睦相處,第二,要聽從自己的命令。高歡成爲鮮卑流民和漢族大姓聯合勢力的領袖。爲了討伐爾朱氏集團,高歡接受孫騰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立魏太武帝景穆太子元晃的玄孫、安定王元朗在信都城西爲帝,與爾朱氏所立的節闵帝相對抗。

  爾朱兆和聽說高歡要與自己爭天下,又立了壹個皇帝,非常氣憤,與爾朱仲遠、爾朱度律等率大軍二十萬攻打高歡,高歡率騎兵二千、步兵三萬迎戰。高歡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沈著應戰,巧施反間計,促使爾朱氏之間互相猜忌,分散力量,從而占領邺城,擊敗爾朱氏。532年四月,高歡攻入洛陽,先後殺死元恭、元朗二帝,又立孝文帝孫、廣平王元懷第三子平陽王元修爲帝。


孝武帝元修(532-534)

  北魏孝武帝元修(510年—534年),字孝則,是北魏最後壹位皇帝(532年-534年),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母親李氏。

  他曾封汝陽縣開國公、通直散騎侍郎、中書侍郎。建義年間,辭散騎常侍壹職,爲 平東將軍、太常卿,後來又爲鎮東將軍、宗正卿。永安三年,封爲平陽王。普泰初年,轉任侍中、鎮東將軍、儀同三司、兼爲尚書右仆射,後又改加侍中、尚書左仆射。

  532年被高歡立爲帝。534年投奔宇文泰,被其所殺。

  他死後,其益號爲孝武皇帝,但因“孝武”是西魏定的益號,東魏不予承認,而把元修稱爲出帝。

關于“中國曆史/北魏(386-534)王朝帝系表”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